我對這本書的結局很不滿,有種天長地久有時盡,是非到頭終是空的感覺,於是怨懟與憤恨也就這麼從女主角那兒,傳遞到我這兒來了,果然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呀。
我看的是1994年出版的版本,王安憶的這本小說再版了多次,字裡行間隱隱瀰漫著一股哀傷,無論換了哪個封面,總脫不開一個「愁」字,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,象徵的是上海的風華與故人的逝去,故事裡的王琦瑤,其實只不過是上海女人的一個小小的縮影,正如書裡所形容的,那兒有著王琦瑤成群結隊,這裡也有王琦瑤輕聲談笑,整個上海,是由數不盡的王琦瑤所組成的。
不可諱言的,王安憶的書寫風格應該會引起相當大的討論,雖然細膩而雕琢,但鋪陳過久會讓人偶有不耐,舊時代的風貌、新時代的改革,隨著王琦瑤的年華逝去,也漸漸的浮現在你我的眼前,只是對我們來說,這樣的情景已經略顯遙遠,甚至對於王琦瑤的心境來說,更是悲愁交加,她傲然地活著,而我們以旁觀的立場去面對,縱然覺得可憐與可悲,卻又無可奈何。
由女人來寫女人,總有一種書寫自我的投射之感,藉著書寫王琦瑤,王安憶是否想要告訴我們些什麼呢?我對她的背景並不了解,也只能做這種不切實際的揣測,雖然王琦瑤只是上海風華裡的一片縮影,但拼湊起來,卻是整個大上海的風貌。而那些男人與女人,是組成王琦瑤生命的元素,不論是吳佩珍或蔣麗莉,還是李先生或程先生,失去他們或許王琦瑤仍是王琦瑤,但就不會是這樣的王琦瑤了,緬懷過去是悲,放眼未來是愁,而立足現在則是惑,也就是這樣的王琦瑤,交織出這樣一曲長恨歌。
PR